恒星内部的核过程 | 道山神連的博客
0%

恒星内部的核过程

恒星的能源来自热核反应,$\Delta E=\Delta mc^2$。

原子的结合能

核反应释放的能量

核反应

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时,称处于核统计平衡。
释放核能

原子核$I$形成前,$A_i$个相距无穷远的核子的质量为$A_im_H$,$Q_{ijk}$可以写为:

对原子核$I$,定义质量过剩

其物理意义是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吸收的能量。
从而

又由于核反应前后核子数守恒,第二项为零,故

核区某点产能率

单位时间、单位体积的产能

得到单位质量气体核产能率

考虑所有核反应,总核产能率

注意核反应有一部分能量被中微子带走,但中微子几乎不参与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,故需要将其扣除。产能率

常见中微子过程

  1. $\beta$衰变:中子衰变成质子和电子,放出一个反电子中微子$\beta^+$衰变:
  2. 光致中微子过程
  3. 正负电子对湮灭($i=e,\tau,\mu$)都有可能。通常释放gamma光子
    逆反应:电子对产生,发生在高温、高密度情况

核反应的可行性

可能的反应路线

自由核子结合形成原子核$I(A,Z)$释放能量$\Delta \epsilon$,定义该原子核的结合能为

即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。
结合能越大,原子核越稳定。

由结合能曲线,${}^{56}\mathrm{Fe}$有最大的结合能,原子核最稳定。更重的核裂变和更轻的核聚变都能自发进行,释放能量。恒星聚变形成铁核后,核反应终止,经历超新星爆炸后一部分铁碎裂飞出,形成ISM。

库伦势垒

氢原子要发生核聚变,需要靠近到强核力起作用的距离内($r\le 10^{-15}\mathrm{m}$)。

原子热运动动能$E_k\sim \frac{3}{2}kT\sim 1\mathrm{keV}$,而库伦势能$E_c\sim 10^3\mathrm{keV}$,故热运动无法突破库伦势垒产生核聚变。

考虑量子隧穿效应。发生量子隧穿的概率

其中$v$为原子相对运动的速率。
从而反应截面$S\propto P\mathrm{d}n(v)$,其中$n(v)$是速度在$v\sim v+\mathrm{d}v$之间的粒子的数密度。
对处于热平衡态的气体,由麦克斯韦分布,

从而反应率

$R_{ijk}$存在极大值,在$v=v_p$处,称为Gamov峰

峰值反应率

  • $T$增大时,峰值反应率增大(指数项主导)。
  • $Z_i$增大时反应率减小,即更重的元素发生聚变需要更高的温度。恒星在主序中燃烧氢,氢燃料耗尽后恒星引力塌缩,释放引力势能,温度升高,从而可以点火氦聚变。

另外,$I$和$J$原子发生核反应会有短暂的中间态:

$(I+J)^*$是处于量子共振态的复合核。这一效应也可以提高核反应率。

核反应时标

$\tau_i$为$I$元素在$I$于$J$发生核反应被消耗的特征时标。

单位时间、单位体积内$n_jR_{ijk}$个$J$原子核和$I$原子核发生了核反应。其倒数就是消耗一个$I$原子核的特征时间。

对温度依赖

$R_{ijk}$十分依赖温度,发生核反应需要大于某一点火温度。

对核产能率$q$,有经验关系

对不同的核反应有不同的$n$。

氢燃烧I:p-p链

pp-I

大致的反应路线为

(中间核的衰变称为$\beta^+$衰变)

具体反应过程为:

净效果为

产能

产能率

远大于化学反应,仅次于黑洞吸积释能(史瓦西黑洞$\epsilon\sim15\%$,克尔黑洞$\epsilon\sim42\%$)。

pp-II和pp-III

pp-II和pp-III的第一步反应相同,且都需要pp-I先进行:

pp-II分支:

pp-III分支:

整个pp链的反应如图:

讨论:

  • 各分支并列进行,但相对比重依赖于$T,\rho,X_i$。
    例如,相对丰度固定时,随温度升高,反应由pp-I主导变为pp-II、pp-III主导(越后面的对温度越敏感)。
  • 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中微子带走,且在不同反应中中微子能量不同。低能中微子主要在pp-I反应中产生(两个质子结合),高能中微子主要在pp-III反应中产生(硼衰变)。
  • pp链三个分支的平均单次反应释能$\bar{Q}_{\mathrm{p-p}}\sim26\mathrm{MeV}$
    平均产能率$\epsilon\approx 6\times10^{18}\mathrm{erg/g}$
  • 反应速率取决于最慢的反应(pp-I)
    核产能率$q\sim \rho T^n$,对pp链$n\approx 4\sim6$。在各核反应中,pp链是对温度最不敏感的。
  • 由此计算能量释放时标$\tau$(pp链维持的氢燃烧时间),对$M\sim M_\odot$,$\tau\sim 10^{10}\mathrm{yr}$
  • 由Gamov峰核反应率公式,涉及越重的核的反应需要越高的温度,因而pp链是点火温度最低的。

氢燃烧II:CNO双循环

两个并列的循环,有C、N、O元素参与(上一代超新星增丰),类似催化效果。两个独立的循环:

净反应都为

讨论:

  • C、N、O、F元素循环利用,丰度不随时间变化
  • 相对丰度与温度有关
  • 反应速率取决于最慢的反应。
    实验表明质子俘获反应对温度的依赖很敏感,而$\beta^+$衰变基本与温度无关。因此高温时$\beta^+$衰变较慢,决定了总反应速率。
  • 单次CNO循环释放光子的能量$\sim 25\mathrm{MeV}$
    总产能率CNO循环比pp链更依赖温度。

氦燃烧:$3\alpha$过程

恒星氢燃料耗尽后,会收缩释放引力势能,点燃氦聚变。

两个氦核会发生反应

${}_4^8Be$的寿命很短,在$10^{-16}\mathrm{s}$内就会衰变成两个氦核(逆反应),反应无法进行下去。

在$T\ge 10^8\mathrm{K}$时,且$n_{^8\mathrm{Be}}/n_{^4\mathrm{He}}\sim 10^{-9}$时,正反应可以为主导反应。此时一部分${}^8\mathrm{Be}$可以进一步反应:

其中${}_{\ \ 6}^{12}\mathrm{C}^*$是激发量子共振态,后一个反应就是量子共振态的退激发。

总反应为:

称为 $3\alpha$过程

一次反应释能

产能率

约为pp链的十分之一。

核产能率的经验公式

对温度依赖敏感。

${}_{\ \ 6}^{12}\mathrm{C}$还可以进一步俘获$\alpha$粒子:

${}_{\ \ 8}^{16}\mathrm{O}$的库伦势垒已经很大,难以进一步俘获$\alpha$粒子进行反应。从而${}_{\ \ 8}^{16}\mathrm{O}$可以在恒星中累积。

碳和氧的燃烧

氦耗尽后,恒星进一步收缩升温,可以触发碳和氧的燃烧。

碳燃烧:

${}_{12}^{24}\mathrm{Mg}$可能发生如下几种衰变:

四种衰变路径概率相当,并行进行。
一次反应$Q\sim 13\mathrm{MeV}$,$\epsilon\sim 5.2\times 10^{17}\mathrm{erg/g}$(略低于$\epsilon_{3\alpha}$)。

氧燃烧:

${}_{16}^{32}\mathrm{S}$可能发生以下几种衰变:

四种衰变路径并行进行。
一次反应$Q\sim 13\mathrm{MeV}$,$\epsilon\sim 4.8\times 10^{17}\mathrm{erg/g}$。

讨论:

  • 碳燃烧和氧燃烧增加了氢核和氦核的丰度,增丰的氢和氦再被重核俘获可以形成更多同位素
  • 氧燃烧生成${}_{14}^{28}\mathrm{Si}$的概率更大,使得硅元素更丰富(地球上硅酸盐)

硅的燃烧:核统计平衡

核统计平衡(Nuclear Statistical Equilibrium, NSE)

在$T\sim 10^9\mathrm{K}$,${}_{\ \ 8}^{16}\mathrm{O}$俘获$\alpha$粒子,

温度升高到$T\sim 1.5\times10^9\mathrm{K}$,发生逆反应:

称为光致解离过程。
类似地,在$T\sim 3\times10^9\mathrm{K}$,会发生${}_{14}^{28}\mathrm{Si}$的光致解离。
NSE计算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基本相等,但总体上倾向于形成更稳定的核——铁族:${}^{56}\mathrm{Fe},\mathrm{Co},\mathrm{Ni}$。

铁族元素最稳定,不易分解,释能的核聚变也到此为止。
在$T\gtrsim 7\times10^9\mathrm{K}$时,可以发生铁核的光致解离。

重元素的形成:s过程,r过程

重元素可以发生中子俘获反应,俘获$\mathrm{C},\mathrm{O},\mathrm{Si}$燃烧产生的中子,由于中子是电中性的,不需要克服库伦势垒,反应温度较低:

只要$I_n$核结构稳定,中子俘获反应就可以一直进行下去,生成$I$的更重的同位素。

如果$I_n$核不稳定,发生$\beta$衰变:

$J$核也可能继续发生$\beta$衰变,直到形成稳定的核,可以形成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。

由不稳定核出发,进行自发演化,时标更短的反应路线占主导。实验室发现,$\tau_\beta\sim\mathrm{const.}$,$\tau_n=\tau_n(\rho,T)$。
由$\beta$衰变反应主导的过程称为s过程,由中子俘获反应主导的过程称为r过程。
恒星中进行一系列s过程和r过程形成重元素。

$\mathrm{Au}$的形成:

  • 大质量恒星晚期的s、r过程
  • 双中子星并合

正负电子对的产生

实验室中发现,原子核吸收高能光子产生正负电子对,

称为对产生过程(pair production)。

能量守恒要求$h\nu \ge 2m_e$,频率位于gamma波段,$h\nu\sim kT$对应黑体辐射温度$T\sim 10^{10}\mathrm{K}$。

由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频谱有高能尾巴,只需要$T\ge10^9\mathrm{K}$,也可以有大量gamma光子,进行对产生。

类似地,氢原子的光致电离过程需要$h\nu \ge 13.6\mathrm{eV}$,对应$T\sim 10^5\mathrm{K}$,而事实上$T\sim 10^4\mathrm{K}$就有较多光子可以电离氢原子,因此恒星气体中有较多比例的电离氢。

铁核光致解离

${}_{26}^{56}\mathrm{Fe}$核吸收光子,被逐步剥离

光子要克服铁核的强相互作用,需要能量$h\nu\sim 100\mathrm{MeV}$,需要很高的温度。此时${}_{2}^{4}\mathrm{He}$的丰度可能超过${}_{26}^{56}\mathrm{Fe}$。

若温度继续升高,可能出现${}_{2}^{4}\mathrm{He}$的光致解离,

主序星的温度要可以点火核聚变,且重核不会完全解离,故

和观测结果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