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星的稳定性 | 道山神連的博客
0%

恒星的稳定性

平衡态按二阶导数分为稳定平衡、不稳定平衡、随遇平衡

恒星处于热平衡、流体静力学平衡。稳定平衡的恒星受热扰动、动力学扰动,应该可以回到平衡态。

长期热稳定性

2.4节(维里定理)里推出过

从而

$E=U_\mathrm{gas}+U_\mathrm{rad}+\Omega=-U_\mathrm{gas}<0$,系统处于束缚态。
定义等效引力势能$\Omega_\mathrm{eff}=\Omega+U_\mathrm{rad}$,能保留维里定理的形式$2U_\mathrm{gas}+\Omega_\mathrm{eff}=0$。
恒星收缩时,$|\Omega_\mathrm{eff}|$增大,即$U_\mathrm{gas}$增大,恒星温度升高(释放的引力势能用来加热恒星气体)。

恒星总能的变化率

在平衡态上,$L_\mathrm{nuc}=L,E=\mathrm{const}$。
设系统受扰动略微偏离平衡态,使$L_\mathrm{nuc}>L$,此时$\dot{E}>0$,$|E|$减小,从而$|\Omega_\mathrm{eff}|$减小,恒星膨胀,温度降低,导致核产能率降低,回到原平衡态。从而即使恒星有很多短时标的不稳定性,其在长时标上还是稳定的。

热不稳定性

简并气体的不稳定性

多方球模型中

($C_1$为常数)。求对数并取全微分,

一般地,气体状态方程$P = C_3\rho^aT^b$,有:

对比(2.1)和(2.2),有

分析下面两种情况:

  • 若核区为理想气体,即$a=b=1$,(2.3)给出若引力不稳定性导致核区稍微收缩,$\rho_c$增大,则$T_c$增大,从而$q$迅速增大,产生大量热量,使辐射压增大,又导致核区膨胀,从而可以维持稳定。
  • 若核区为简并电子气,非相对论性的和相对论性的物态方程分别为其中$0 < b \ll 1$。
    这两种物态方程都有$a \ge 4/3$,即密度减小时温度增大。当核区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使$L_\mathrm{nuc} > L$时,辐射压增大导致核区膨胀,$\rho_c$减小,而$T_c$将增大,使$q$进一步增大,核区将会持续膨胀,偏离平衡态,这一过程称为runaway
    若膨胀到一定程度使密度减小到解除简并态,核区重新成为稳定的理想气体,这一特例下runaway可以被避免。

薄壳不稳定性

考虑半径$r_0\sim r$处,厚$\ell=r-r_0$,质量$\Delta m$的薄壳,$\ell\ll R$,认为这一薄壳中温度、密度均匀,近似处于热平衡态。

由流体静力学平衡条件,薄壳中的总压力即为$r$内的物质对$r\sim R$的质量为$\Delta \tilde{m}$的壳层的自引力,而压强是各向同性的,从而

质量$\Delta m=\rho(r)(4\pi r^2\ell)$保持不变时,有$\rho\sim\ell^{-1}$,即

从而

联立(2.2)式,

同简并气体不稳定性的分析,壳层热扰动下能维持平衡的条件是$4\frac{\ell}{r}>a$。远离核区的气体近似为理想气体,稳定条件即$4\frac{\ell}{r}>1$。而薄壳$\ell\ll r$,因此薄壳在热扰动下是不稳定的。

白矮星表面上会残留没燃烧的氢,若经历热扰动,表面亮度会急剧增加,形成核闪耀,使本不可见的白矮星变得可见,观测上称为新星。

最后需要说明的是,上面的讨论中没有考虑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光度$L$的变化。如果恒星壳层的膨胀导致温度升高,但同时光度也升高使$L_\mathrm{nuc} < L$,此时壳层也会失去能量而收缩,使其不至于runaway。不过事实上$L\sim T^4$,而相比之下$q$对温度要敏感的多,因此忽略$L$的变化也是合理的。

动力学稳定性

恒星$r$处压强产生各向同性扰动$\delta P$,收缩至半径$r’$。若收缩后还能向外膨胀恢复到原来的位置,则认为系统是动力学稳定的。

$0<\epsilon\ll 1$。
由质量连续性方程,

设压缩过程为绝热的(忽略辐射冷却,也忽略辐射压),绝热指数$\gamma_a$。气体的物态方程为$PV^{\gamma_a}=\mathrm{const}$,即$P\rho^{-\gamma_a}=\mathrm{const}$。从而有

另一方面,$r’$处自引力产生的压强为

若要使壳层能膨胀会原来的状态,应有$P’>P_h’$,即

这一条件需要在恒星中任何位置都成立,称为动力学稳定(强)判据

强判据成立意味着系统是动力学稳定的,但只有部分区域的$\gamma_a<4/3$是否就意味着动力学不稳定还需要进一步考虑。整体的动力学稳定性取决于动力学积分

$I_\mathrm{dyn}<0$时系统是动力学不稳定的。

  • 若$\gamma_a<4/3$在核区较大范围内成立,由于中心部分$P/\rho$较大,$I_\mathrm{dyn}<0$,系统动力学不稳定。
  • 若$\gamma_a<4/3$仅在表面附近的壳层成立,这一区域对应$P/\rho$很小,因此积分由内部区域主导,$I_\mathrm{dyn}>0$,系统是动力学稳定的。

动力学不稳定性的例子

  1. 相对论性简并电子气
    $n=3,\gamma_a=4/3$。系统为白矮星,$M\rightarrow M_\mathrm{ch}$。
    若吸附质量$\delta M$使$M+\delta M>M_\mathrm{ch}$,此时简并压不足以抵抗引力,星体将进行引力塌缩,白矮星结构破坏,因此是动力学不稳定的。
  2. 辐射压主导
    非相对论性气体$n=3/2,\gamma_a=5/3$
    相对论性气体和辐射$n=3,\gamma=4/3$
    因此辐射主导的恒星是动力学不稳定的。

另一方面,对辐射,$u_\mathrm{rad}=3P/\rho$,从而

即辐射压主导的恒星的$E=U+\Omega\approx 0$,即系统是非束缚的。也能说明系统是动力学不稳定的。

部分电离

考虑部分电离的气体,满足Saha方程

物态方程为理想气体物态方程。

若气体受动力学扰动被压缩,分为两个过程:
第一步$(V,P,N)\rightarrow(V’,P’,N)$。令粒子数不变,体积减小导致压强增大,从而$x$减小(复合增强)。
第二步$(V’,P’,N)\rightarrow(V’,P’’,N’)$,令体积不变,上一步复合增强导致$N’ < N$,从而$P’’ < P’$。认为压缩过程满足绝热物态方程,$P=k_a\rho^{\gamma_a}$,复合过程不改变密度,则有$\gamma_a’’ < \gamma_a’$。有可能$\gamma_a’’ < 4/3$,导致动力学不稳定。

3.6节中给出过:

  • 对完全中性和完全电离气体,都有$\gamma_a=5/3$
  • 对部分电离气体:
    • 取$kT\approx \chi=13.6\mathrm{eV}$,当$18\% < x < 82\%$时$\gamma_a < 4/3$
    • 取$kT\approx \chi/10$(低温),当$5\% < x < 95\%$时$\gamma_a < 4/3$

讨论:

  • 在恒星内核,温度足够高,$\mathrm{H},\mathrm{He}$几乎完全电离,$x=1$。从而核区是动力学稳定的。
  • 在外围壳层,温度较低,$x<1$,一般$\gamma_a<4/3$,但$P/\rho$也较小,从而整个恒星的动力学积分$I_\mathrm{dyn}>0$,整个系统仍是动力学稳定的。
  • 极高温的内核发生光致解离效应,对恒星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略

对流不稳定性

对流的物理图像:恒星内部壳层温度较高,密度小;外部温度较低,密度大;导致气体在恒星自引力场中循环流动,形成对流。

对流的效果:

  • 高效率传热,辐射传热的重要补充
  • 将内外物质搅拌均匀,使恒星中各元素化学丰度近似形成均匀分布

流体静力学平衡有

若$\kappa F$足够大,即$\left|\frac{\mathrm{d} T}{\mathrm{d} m}\right|$足够大,可以形成强对流,此时可能有$\kappa F>4\pi cGm$,流体静力学平衡被打破。

对流产生的条件

如图,假如温度、压强为$(\rho_1,P_1)$的气体团块上浮一小段距离到密度、压强为$(\rho_2,P_2)$的壳层处,由于$P_1 > P_2$,这一团块将会膨胀直到和环境压强平衡,即$P_{*}=P_2$。考虑恒星中的动力学时标远小于热力学时标,这一膨胀过程可以近似看为绝热的。绝热膨胀导致密度减小,如果密度比当前壳层的密度$\rho_2$大则下沉,此时是对流稳定的;否则气体团块将继续上浮,直到上升到$r_\mathrm{out}$处,绝热膨胀后的密度大于环境密度。这种情况下是对流不稳定的,$r_\mathrm{out}$即为对流区的外边界。一般$r_\mathrm{out} \ll R$。

如图,若环境为S构型,绝热膨胀的$\rho_{*}<\rho_2$,从而质元上浮,对流区将不断发展,系统对流不稳定;若环境为S’构型,绝热膨胀的$ \rho_{*}<\rho_2’$,质元下沉,系统对流稳定。

对流稳定的条件可以写为:

由多方过程的物态方程

对绝热过程$\gamma=\gamma_a$。达到平衡后$P$相等,$\rho_a>\rho_\mathrm{star}$,从而对流稳定的条件也可以写为

对恒星中的理想气体,

从而

从而对流稳定性条件成为

或者

对流不稳定性的例子

将热平衡方程和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代入对流稳定性判据,得到

$右边\le 4\pi cGm$,等号在$\beta=0$时取得。
说明流体静力学平衡被打破之前,对流就可能发生。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的恒星内部一部分壳层也可能存在对流区,与(太阳)观测一致。

具体情况:

  • 部分电离区域(如恒星外围温度较低的区域),$\kappa$较大而$\gamma_a$较小,容易出现对流
  • 核区附近$\mathrm{H,He}$完全电离,$\kappa$几乎为常量,若磁流体不稳定性使核反应增强,$F$增大,可能出现对流
  • 在核区$q\propto T^n$,若$n$增大(如氢烧变成氦烧),也可能导致对流不稳定
    Cowling的计算结果,
    • 若$\kappa\sim\mathrm{const}$,$n>3-4$时出现对流
    • 若$\kappa\sim \rho T^{-7/2}$,$n>8$时出现对流
  • $\beta\rightarrow1$(气体压主导),$M$较小时容易出现对流。即小质量恒星内部对流区发达。

小对流云团带走的热量

对流云团位于$r$处的壳层中,质量$m_c$,半径$r_c$,温度$T+\delta T$,密度$\rho+\delta\rho$。云团与环境达到热力学平衡,$\delta P=0$。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,

云团质心穿过$r_c$的时间称为穿越时标:$\tau=\frac{r_c}{v_c}$
若云团在球壳中均匀分布,此时传热以对流为主,在$\tau$时间内吸收的总热量即为

恒星自引力在$r$处产生的重力加速度

减去当地的浮力,云团的加速度为:

从而云团上升$r_c$距离时的速度

云团的比内能为$u$,$N$个云团吸热导致温度变化

代入上面$v_c$的表达式,有:

量级估计,$F\sim L, m(r)\sim M, Num_c\sim U, r\sim R, r_c\sim R$,有

$\tau_\mathrm{th}$为热力学时标,$\tau_\mathrm{dyn}$为动力学时标。对太阳,$\tau_\mathrm{th}\sim 10^{15}\mathrm{s}, \tau_\mathrm{dyn}\sim 10^{3}\mathrm{s}$。$\frac{\delta T}{T}\sim 10^{-8}$